傳統食品原料如何應對新局面?
食品工業是國民生計的基礎,是反映人民生活質量和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自"十一五"以來,我國圍繞食品產業科學發展,先后頒布實施了多項舉措,不斷提升食品工業的產品質量和安全保障水平。當下,我國的發展已進入新常態,求新、求變、求突破成為各行各業秉持的發展理念,食品工業同樣身在其中,對自身的"洗禮"從未停歇。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食品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在食品的選擇上也更加從容。食品的官方定義是: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而食品既是食品工業的基礎,也是食品工業的產品。
食品原料是指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定義,按照來源可分為植物性原料、動物性原料、礦物質原料等,按照類別可分為肉類、乳類、蛋類、糧食類等,而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按照用量劃分的主料和輔料(配料),其實并不嚴謹,比如在普通食品中用量居多的一般稱之為主料,而在保健食品中用量較多的往往是不發揮作用的填充物,也就是輔料或者配料,與之類似的還有食品添加劑,其實我們都可以統稱為原料。
提質增效是大勢所趨
在創新性原料大行其道的今天,傳統原料似乎走進了"故步自封"怪圈,企業與消費者都更加關注"新",而對傳統原料的關注度嚴重不足,甚至有些到了"嫌棄"的地步,我們并不能說這是退步,而是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體現,發展的本質就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當然,傳統原料也有著自身的優勢,資源豐富、應用時間長、安全性高、成本低廉、技術成熟、市場體量大等方面都是新原料所不具有的。"十三五"規劃將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作為主線來抓,傳統原料企業也應抓住契機,價格雖然不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法則,卻是應對新局面的有力武器。
積極提升食品安全信心
食品安全是食品工業的核心問題,也是消費者Z關心的話題,長期以來我國的食品產業都存在多、小、散、亂的特點,消費者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信心不足,尤其在"蘇丹紅""三鹿事件"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跌落到低谷,信心嚴重不足。隨著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懲戒力度逐漸加強,因食品安全引發的社會問題鮮有出現,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疑慮始終存在,尤其是在食品添加的使用上信心缺乏。據調查數據顯示,高達80%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食品添加劑造成的,這是傳統原料所面臨的阻力,其次是替代品的擠壓,替代品對傳統原料的市場蠶食不可避免,但對傳統原料市場的沖擊非常有限,目前傳統原料的重心仍然在生產工藝的改良上,承擔著提升公眾食品安全信心的社會責任。
"定制"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食品原料的應用主要集中于下游生產企業,原料生產商僅關注自身產品的研發,所以原料的屬性各不相同。實際上,不同原料的混搭往往能產生獨特的增益效果,所以通過復配的原料愈發受到市場青睞。傳統食品原料應用時間較長,產品數量眾多,復配產品的優勢在于能夠根據下游企業的需求生產Z適宜的產品,為下游企業節約成本,為自身打開銷路,可以說,"定制"產品是傳統原料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總體來看,傳統原料在新局面下的困境無可避免,但也刺激了傳統原料企業的轉型升級,進而促進了傳統原料的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傳統原料自有存在的價值,俗話說的"無鹵水,無豆腐"正是這個道理吧。